中國人有幽默感嗎?

中國人有幽默感嗎?

如果中國人有“幽默”這個概念,那麽林語堂爲何要創造這個新詞呢?應該是因爲他找不到和 humour 語境一樣的中文詞語吧。這表示,對他而言,以下兩件事沒有他滿意的重疊:
1. 他個人對 humour 一字的理解。
2. 他個人對中文裏所有類似“好笑,風趣,滑稽”等中文詞語的理解。

我猜林語堂在接觸外國書和與和外國人交往時,感受到一種和中國文化圈不同的經驗。使他覺得 humour 一字最好不直接用現成的中文詞語代替。現在很多人在討論新概念時,都是用英文,或用中文附上英文原字。因此有人可能會覺得英文真神奇,難道說英語的人都是這麽厲害,居然什麽概念都有。事實上,英文大部分的字都是外來的,例如 humour 就不是英文原有的字;科學領域的英文字則很多是新創造或重新定義的,不屬于普通說英語人的日常字匯。

很多概念本來就不能從一個文化圈無失真的用另一個文化圈的概念代替。例如中國古籍裡的“仁”這個概念就不能準確的用英文字表達,中國詩詞通常都很短,每個單字都有它們的語境,幾個這樣的單字組成的意境絕對不是幾個任何外國文字能表達的。一些虛幻的概念如“鬼”,“妖”等翻譯成外文也只是為方便書寫而已,“中國妖”和“外國妖”是不同的!

原來 humour 的語境可能很非中國式的,但是今天很多中國人已經將“幽默”一詞中國化了。“幽默”一詞在大衆文化裏很多時可以包括以下的情形:滑稽,笑話,诙諧,智慧型的笑話,會心微笑的笑話,惡搞,搞笑,嘲笑,竊笑等等。我們在很多場合都會聽到某人形容另一個人很幽默,或某件事很幽默。想當初(1924年5月)林語堂煞有介事的將英文 humour 一字音譯而創造了“幽默”這個詞語,一定是很欣賞這個英文詞語的獨特語境(至少是相對于他理解的中國文化圈而言)。如果他知道今天“幽默”變成如此大眾化,他可能會很痛心中國人褻瀆了“幽默”,糟蹋了他的心血。

不過這也間接的回答了“中國人有幽默感嗎?”這個問題。因為根據“幽默”一詞在大衆文化裏的泛濫,我們怎麼可以說中國人沒有幽默這個概念呢?按照這個意義,再數一數中國古代典籍裏的大量笑話,我們可以大膽的說中國人比任何民族都更幽默!我得承認這聽起來是好像有點不妥當!

老實說,我覺得“中國人有幽默感嗎?”這個問題是有點挑逗性的,一個比較中性的提問應該是“中西幽默如何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