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前途

地球上的人類很有可能是宇宙的小角色,不會在宇宙的舞台上久留。地球上的元素自我組織成爲基本的蛋白質,再自我組織成爲單細胞生物,再自我組織成爲多細胞生物,最後出現了人類。但是即使人類再愛惜和平及保護地球,太陽系的衰老最終會使得地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人類必須在地球環境未完全惡化之前,移民到另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能否離開地球到另一個星球定居,并成為新星球的最高等的生物呢?

人類是地球孕育和滋養的,人類是相對地球而言的最優化過程的結果,但是人類到了一個新的星球就要重新適應和演化。從整個宇宙的角度看,我想宇宙多個不同時空裏的星球都有高等的居住者在其星球叱詫風雲。但大部分只是在爲下一個更高等的居住者作優化試驗。很多高等生物都會在他們的星球滅亡前早早已經自己先滅亡。

人類能否離開地球呢?我想這要和地球在宇宙中的環境有很大關系。想想一個太平洋小島很難孕育和滋養出征服全地球的人類。在地球大陸上有變化多端的地形,生物,氣候,資源,...。這些都是地球大陸上人類優化過程重要的燃料:它們提供無數的挑戰和機會!太平洋小島的人類是沒有這種優化鍛煉。

因此我覺得最有機會在宇宙叱詫風雲的人類應該是在以下星球環境中孕育和滋養出來的:某一個星球的附近有一個以上相似的星球,當第一個星球的人高度發展後,他們可以用少于15~20%平均生命的時間雙程來回另一個星球。這個新星球要和舊星球有相似也有不相似的地方:相似之處在于保證舊星球人不需要掌握太高的技術門檻就可以到新星球住下去,不相似之處在于保證舊星球人有新的挑戰和機會!

理想的局面是:舊星球的人類從容地用幾代人的時間發展出一套新科技,掌握和駕馭新星球特有的地形,生物,氣候,資源;并將新星球發展起來,搞得和舊星球一樣好。舊星球的人類小規模的移民到新星球,經過幾代人的時間將新星球長住人口提高到和原星球差不多。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步驟是掌握了一些舊星球不會遇到的技術難題,爲征服下一個更不相似的新星球做好准備。

爲了能夠孕育和滋養他們去得更遠更多的星球,理想的星球環境就是有一連串的星球,與原來的星球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不相似,由一個星球移民到下一個星球所需要掌握的技術門檻越來越高。這樣就可以為人類優化過程提供無數的挑戰和機會!人類的生物學優化是很慢的,在十幾代人的時間里都看不出有什麼變化。所以這里說的優化主要是說人類借助科技手段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這些人可以不停的從一個星球移民到另一個新星球,每次全盤的移民可能需要幾代人。他們可以不用擔心星球環境惡化,只需要不停的到處找新星球定居。

當然在走出星球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其他生物物種,不同的物種肯定會發生對抗。因此在符合以上星球環境中的鄰近星球上的人類注定是要過“適者生存”這個殘酷的一關!能夠在原來星球上過此關,又能夠在移民新星球的大長征過程中屢屢過關的才有機會成爲“宇宙級的高等生物”。

如果拿地球的情況看,就會發現在不同地區的地球人都很相似,都是生物學上相容的,可以通婚的,這是因爲地球的陸地以前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不同地區的人類都有點關系。這種生物學上的可相容性很重要,否則當初美洲人和歐洲人相遇的後果更悲慘:結果必然是一方完全的消滅或馴養另一方!

但是星球人移民新星球的大長征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我猜想兩個不相關的星球之間有某種想不到的原因,使它們的生物可以追溯到同一個星球的機會不大。因此星球人走出他們的星球是一個只許勝不許敗的大賭博:獎品是完全的消滅或馴養其他星球人!

我覺得地球人走出地球到處全盤移民其他星球的機會不大。這可能是地球的本身環境不具備孕育和滋養宇宙漫遊者的條件:
地球不夠複雜:現在的地球人要被淘汰再進化幾次才有更先進的智慧,情感,理智,政治
也可能是地球的星際環境不具備孕育和滋養宇宙漫遊者的條件:地球太孤單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宇宙如此大(包括時間和空間),從純理論的角度看,宇宙可否自我滋養出一個可以在其中到處漫遊的高等生物,一統宇宙?